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是營改增的重點難點 特殊政策為兩大行業“減壓”
發布時間:
2016-05-09
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是營改增的重點難點 特殊政策為兩大行業“減壓”
營改增政策全面推開,涉及1000多萬戶納稅人,情況復雜、千頭萬緒。但最難啃的“骨頭”,還是建筑業和房地產業。作為此次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這兩個行業能否順利“拿下”,關系到稅制轉換的成功和經濟的平穩運行。
企業擔心:稅率“跳躍”大,沒有足夠的進項抵扣,想減稅不容易
營改增后,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分別由原來3%、5%的營業稅率,改為11%的增值稅率。稅率變化這么大,對企業的稅負帶來什么影響,頗受社會關注。
“我們測算過了,實行11%的增值稅率后,企業的進項稅抵扣要達到72.7%,稅負才能與原來的繳納3%的營業稅持平。目前,公司的進項抵扣也就60%左右,營改增后我們的稅負是增加的。”4月初,湖北一家建筑集團的財務經理在談到營改增時顯得憂心忡忡。
不少建筑企業也有類似的擔憂。他們反映,建筑業最主要的抵扣來自建筑材料,像沙石、水泥、鋼筋等,但由于沙石料都是小企業或個體戶提供的,很難取得進項稅發票。稅率升幅這么大,如果沒有足夠的抵扣稅負可能上升。甚至有企業提出,為什么建筑業和房地產業非要適用11%的增值稅率?如果適用6%的稅率,矛盾就不會這么突出。
“這兩個行業體量規模大,產業鏈條長,稅收占比高,容納就業多。此次營改增涉及兩個行業近200萬戶納稅人,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國家稅務總局貨物和勞務稅司副司長林楓介紹,2015年,兩大行業實現營業稅1.12萬億元,占全部營業稅收入的近六成,在國民經濟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改革方案設計必須要通盤考慮,慎重決策。
全面推開營改增的一大亮點,是將不動產納入抵扣范圍。新增不動產所含增值稅,所有行業都可抵扣,這也是減稅力度最大的部分。建筑、房地產業實行11%的稅率,對所有企業來說,廠房、辦公樓、經營店面無論是買是租,都能得到抵扣。比如,企業置辦1億元不動產,就可抵稅1100萬元,減稅力度相當大。
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是上下游關系,建筑業開出的銷項稅發票,對房地產業來說就是進項稅發票,是可以抵扣的。如果建筑業實行6%的稅率,那么房地產可抵扣的進項稅就少了,成本就會上升;如果房地產業也實行6%的稅率,那么其他企業的不動產抵扣就變小了,所有行業的減負力度都要打折扣。此外,建筑業、房地產業的原材料等很多進項都是17%的稅率,銷項稅率也不宜過低。
政策解憂:“量身定制”多項特殊安排,緩解企業當前壓力
一般而言,企業能夠取得多少進項稅發票,與企業自身的管理水平、運營的規范程度相關。但從現實情況看,由于上游企業小、散、亂,沙石料、土石方等材料往往很難取得增值稅發票。沒有足夠的發票抵扣,兩大行業就很難適應稅制轉換。這個問題如何解決?
“考慮到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財稅部門經過多次研究,針對這兩個行業特點,‘量身定制’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其內容和數量均為歷次改革之最,以保證整個行業稅負只減不增。”林楓介紹。
對于建筑企業來說,大多數一般納稅人也可以選擇簡易計稅,包括已經開工的老項目、甲供材企業以及清包工企業,基本涵蓋了所有的建筑業經營模式。選擇簡易計稅后,這些企業的稅負由3%下降到2.91%左右。同時,將甲供從建筑企業的計稅依據中剔除,選擇簡易計稅的總分包項目還允許差額扣除等,這種政策安排既符合增值稅原理,又實實在在地給建筑企業減輕了負擔。
對于房地產企業來說,對一般納稅人銷售房地產老項目、銷售或租賃試點前取得的不動產等,在維持原營業稅稅基不變的前提下,允許其選擇簡易計稅方法,納稅人的稅負從5%降到4.76%。給予房地產開發新項目差額征稅政策,考慮到房地產開發成本中土地出讓金占比較大,對房地產企業開發的新項目,其計稅依據中允許扣除受讓土地時支付的土地價款。
此外,稅務部門還針對這兩個行業的進項稅發票問題,采取了相應的征管配套措施。比如,為解決建筑采購砂土石料抵扣不足的問題,在建筑材料市場、大型工程項目所在地設立增值稅專用發票代開點,為小規模的砂土石料供應商和臨時經營者代開專用發票。
密切跟蹤:關注企業稅負變化,幫助企業吃透、用好營改增政策
隨著一系列過渡性政策安排公布實施,企業對營改增有什么新看法和新感受?
“對于營改增,企業最初是害怕和抵觸的,甚至相當焦慮。現在則是一塊石頭落了地,心里踏實多了。”山西省晉中市山西匯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財務經理郝成波說,房地產業的稅負總體將會呈現一個下降趨勢。公司按2015年營業收入測算,進項稅抵扣之后,將比原營業稅少繳稅款500萬元。
山西省國稅局局長胡軍說,目前,全省稅務部門已開展對房地產業的實地調研,跟蹤分析房地產企業稅負變化。特別是輔導房地產企業對其營業成本和期間費用項目進行逐項分析,幫助企業吃透、用好營改增政策。
“國家這次出臺的政策考慮非常周到,簡單來說,就是企業可以根據工程實際情況,自主選擇稅負率較低的計稅方法。從企業2015年的收入成本規模來看,我們的稅負是肯定明顯下降的。” 浙江中南建設集團董事局主席吳建榮說,在降低稅負的同時,也會“倒逼”企業不斷規范經營行為,建立健全內部財務制度,是企業自我凈化、自我提升的一次重要機遇。
“從制度設計看,建筑、房地產行業實施營改增,既利好行業的長遠發展,也使政策紅利惠及各個環節。”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表示,建筑勞務、不動產進入抵扣鏈條,無論是對下游企業的“降成本”,還是對房地產企業的“去庫存”都具有積極意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
“過去,一些建筑企業只接項目不做項目,通過層層分包坐地分成。營改增將會倒逼企業索取進項的專項增值稅發票,促進企業經營模式轉變,專業分工細化。”賈康認為,針對營改增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有關部門應密切跟蹤加強研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更多的企業盡享改革紅利。(人民日報)
上一頁
推薦新聞
2023-07-13
7月13日下午,按照集團黨委部署,總部黨支部在啟安大廈4樓學術中心開展“忠誠 干凈 擔當”主題黨日活動,近30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參加活動。活動觀看了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所作的《忠誠 干凈 擔當》專題講座視頻,金教授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忠誠度、干凈度和擔當精神這些重要品質的內涵與關聯,深入淺出地探討了企業黨員干部應當具備的品質,并列舉了一些富有啟示性的案例。黨員同志們認真聆聽、適時記錄。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殷煒東參加活動并作總結發言,他結合公司當前形勢和工作實際對忠誠、干凈、擔當做了新的解讀,要求黨員干部以身作則,牢記忠誠、守住底線、敢于擔當,在各自部門、崗位上帶領啟安員工,在集團公司勇克時艱、化危圖存、韌性發展中發揮更多正能量作用、腳踏實地做好各項工作。
2023-07-13
日前,集團公司成功中標上海鴻盛置業有限公司壹豐廣場商業綜合項目改造工程,中標金額超4.5億。該項目位于繁華的上海北外灘地區,主體建筑分為地下3層地上31層,此次改造工程主要包括土建、水電改造及批量精裝修、公區裝修,由集團金誠分公司負責施工。分公司負責人袁洪忠信心滿滿地表示:目前正在調集公司的精兵強將組建項目團隊,進場后將通過精心策劃、科學施工,高標準、嚴要求推進工程建設,確保把項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為集團公司韌性發展貢獻金誠力量
2023-07-12
7月6日—10日,集團金潤分公司委派質安部兩名工作人員駐扎082錢建東項目部施工的虹橋商務區東片區綜合改造市政配套二期工程--電力及配套工程航夏路(原迎賓六路)航油管道搬遷工程現場,對DN400航油管不停輸搬遷施工進行全程安全督導。本次施工屬于應急搶險,項目部采取安裝臨時旁通管不停輸帶壓鑲接施工工藝,需要在不影響虹橋機場機坪正常供油的前提下完成施工任務。面對工程作業時間緊、安全風險大等困難,金潤質安人員根據分公司負責人宋宏亮“下沉一線筑牢安全防線”要求,提前趕赴現場,仔細審查施工方案、現場安全措施和應急救援措施,參與項目部對每天的作業內容進行的施工及安全交底,對現場特種作業人員進行操作證的核查,兩位工作人員兩班倒全程蹲點督導,及時發現糾正現場施工中存在的不安全行為和安全隱患,經過連續96小時的奮戰,最終圓滿完成航油管線搬遷作業。
2023-07-06
7月6日上午,南通市副市長、啟東市委書記李玲蒞臨集團公司指導工作。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殷煒東,副總經理宋宏亮,總會計師郁承健等參加座談。殷煒東匯報了今年上半年公司發展的基本情況、優化經營結構方面所取得的成績、今后一段時期的工作思路及企業破解當前行業困局的工作舉措和應對之策。李玲書記對江蘇啟安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給予充分肯定,她希望啟安集團堅守建筑安裝主業,保持定力、守住初心;在市場開拓中,選擇好賽道、不偏離主道,保持住良好的發展態勢。同時,她勉勵公司緊跟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重點扶持政策的導向,著眼于企業的未來發展,通過深化與央企國企的合作,積蓄能量、借船出海、布局境外,為企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發展增添更多新動能。李玲書記還應邀參觀了集團公司“攜手同行”展示館,對展示館的品質給予高度評價。
2023-07-04
7月4日上午,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省商務廳聯合發文《關于發布2022年度全省建筑業百強企業的通知》(蘇建建管〔2023〕91號),集團公司再次榮登百強企業建筑安裝類第一名。這是集團自2009年以來第14次位列榜首,系江蘇省建筑業唯一的“十四連冠”企業。
2023-07-04
7月1日起,集團公司參編的《機電安裝工程施工現場檢查用語及數據交換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系江蘇省安裝行業協會團體標準,由江蘇省建筑安全監督總站、江蘇省安裝行業協會主編,江蘇啟安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五家單位參編。標準旨在進一步規范省機電安裝工程安全監督行為,加強行業自律,推進施工現場安全監督信息化、標準化和智能化建設,引導施工企業完善標準、強化管理,為政府主管部門加強監管提供依據,在全國屬首創,意義重大。